科學新聞
科學在許多人眼中是個複雜、難以接觸的領域,也正是因為這類不易懂的感覺和各種迷思,再加上傳播媒體的渲染,造成了社會大眾的錯誤認知。
科學、新聞
科學與新聞又有什麼相關呢?除了學者外,大多數人在離開學校後再接觸科學的機會可謂少之又少。如此,在日漸發達的生活中,還有誰有能夠將科學知識傳達給大家?毋庸置疑,還是每日都會看到的新聞媒體。
但在現今的報導中,充斥著各種誇大不實、炒作、充滿政黨色彩與商業化的問題,使我們如何能安心相信其中科學新聞的正確性? 恐懼是如此真實,但恐懼的對象並非食安,而是科學文盲造就的無知,媒體即是散佈恐懼的兇手!正因如此,所以我們勢必要進行批判性閱讀。
另一個思考
除了新聞消息外,還有很多訊息都含有錯誤,但多數時間我們都忽略掉這些錯誤。造成次現象的原由是因我們缺乏訓練,不懂得分辨錯誤,卻又同時接收太多訊息,於是成了在大眾媒體的傳播下被動吸收的兩腳書櫥,而忽略了精密思考的正確性。
新聞媒體亦時常報導許多沒公德心的事件,例如:已經報導多次卻還是層出不窮的擋救護車事件。這類事件往往會在網路上激起口水戰,引起公眾憤慨,有些人將此歸因於台灣道德的淪喪、公德心的喪失。但大家卻不曾想過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亦或是思考為何此事屢屢發生,卻沒有聽過擋警車、擋消防車的新聞?
“沒道德”是大眾們會聯想到的第一個原因,但若直接將這個可能的原因推定為事實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其實就已經是謬誤中的因果謬誤(Causal Fallacy)了。因果謬誤是指在無充分的證據下即斷定因果的關係。以同樣事件為例,除了惡意阻擋之外,也可能是駕駛沒有聽見救護車聲音,亦或者是聽到了,但卻不知該如何應對。
謬誤導致生活中多了許多的錯誤想法或推理,因果謬誤只是其中之一。舉例說明:每當股票下跌,常有人說: 「這勢必是因為昨天XX國家股市下跌導致。」或是: 「這都是某某官員說了什麼話造成的。」「還不都是什麼什麼的政策害的。」這些確實都有可能是造成下跌的原因,但是真正造成股市下跌的原因卻很難說,甚至無法判斷是否有確切理由,畢竟自由市場即是由「看不見的手」決定價格的。然而如果因為不知其中的錯誤而相信了這類無根據的話,也許就會出現在下一次外國股票下跌時將手中的股票賠錢賣出,卻只能無助的看著隔天股價大漲的情況。很多事情都有合理的解釋,但在眾多的合理的解釋中,實情卻只有一個。這也使我們知道,平時生活中需要更多的假設與論證,而這正是批判性思考中的一個環節。
批判性思考的意思不同於批判,並不是要求人隨意批評他人、雞蛋裡挑骨頭的行為。批判性思考的意涵在於要找出思考的盲點,確認自己或他人的思考推論是站的住腳的。這包括了1、在這項議題中是否已考量到所有面向及可能,而沒有偏向某個角度?要做到這點須具備相關知識,並詳閱各項相關資料。 2、我們所閱讀的資料是否為正確無誤的?而裡頭的推論更是否正確?我所援引的推論是否站得住腳?要做到這些除了要有詳細的資料與相關知識外,更是需要邏輯推理為輔助。3、在分析資料的正確性後,尚需思考在眾多立論嚴謹的推論裡,該如何取捨?以及在閱覽了各種資料後,要如何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而非盲從,一昧地接受各種資訊而少了自己的想法。
質疑是一切批判性思考的基礎,亦是科學中不可或缺的技巧。笛卡兒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並得到「我思故我在」的基本結論;歐幾里得在幾何原本中將所有命題從無法質疑、必定正確的公理中推導出來。質疑現有的論點,並從中排除錯誤,找出正確資料,這即是批判性思考的一大目的。
但這不表示只要聽到不同的論點就必須爭論不休,這並不是辯論比賽,為了批判而批判無法帶給我們利益,只會讓問題更加的模糊。
以核能發電的問題為例,這項議題牽涉到的層面廣泛,諸如輻射線、核廢料、替代能源等等。但在社會上有多少人未全盤了解即加以批判?甚至演變成黨同伐異的局面,形成了「擁核派」與「反核派」對決廝殺的局面,而非試圖了解其所有的資訊,知曉核能的事實。當「恐懼」產生後,會連帶影響「情緒」的激起,一旦情緒被激發,人們將不再以理性態度去理解,這將形成為反對而反對情況。沒有民主精神的批判辯論無法做到「為了事實真相及公共利益而進行的有效討論」,只會演變成「敵我識別」,黨同伐異的工具罷了,認為只要有不同的論點就一定是有錯誤,殊不知存在著「完整的角度」的事實面。除了核能議題之外,許多的公共政策也都成了沒有討論空間,只剩下藍綠黨爭,淪落為做或不做已無助於事實真相的地步。
既然批判性思考是為了找出真正有效的資訊,那麼質疑其中的論證就是一大步驟。所有知識須經過繁複的論證過程,而論證過程即是結論出錯的一大原因,如同前面提到的例子,由阻擋救護車推論出台灣道德淪喪,這可以解釋為何有人會去阻擋救護車,但這並非是一個好的論證,而要辨別一個論證的好壞,就從知道謬誤的總類與原因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