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只要提到和食品添加物有關的事情,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化學;其實,食品添加物最早都是從大自然取得的,比如: 豬油、食鹽、醬油、香醋、色素……。由於取得製造這些天然的東西,成本大於用化學製造,而且化學製造的比較香、更有味道、可以量產,所以漸漸地大家都改用非天然的添加物。對於這些添加物或許一般大眾不會認識他,認識這些殘害自己的物質。
食品添加物的定義:
依據食品衛生管理法第3條對『食品添加物』之定義,
係指食品之製造、加工、調配、包裝、運送、貯存等過程中用以著色、調味、防腐、漂白、乳化、增加香味、安定品質、促進發酵、增加稠度、增加營養、防止氧化或其他用途而添加或接觸於食品之物質。
正文:
人,都想有錢;想要在短時間內存到很多錢的發法很多,最常用的就是
收入-支出=利潤,用數學的大腦來思考的話,利潤越高,要部收入很高,要不就成本很低,收入大部分都不太會動,所以大家都想盡辦法壓低成本,俗話說: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誰想做? 既然要低成本,又要色香味俱全,所以這些食品添加物就問世了。
假設添加物完全是天然原料製造的,但是,如果這些添加物的來源、成分、包裝本身就有問題呢?
現行市面上的包裝大多是金屬、塑膠,隨著放置的時間一久,容器的成分可能會被釋放出來。
最常見的就是DEHP(鄰苯二甲酸二辛酯)

俗稱塑化劑。塑化劑是一種添加劑,功能是使材料液化或是軟化,他可以防水、防油。由於鄰苯的關係,它是具有毒性的,也就是說,它不能出現在食品中。
這種東西可以合成「聚碳酸樹脂」(Polycarbonate),這種塑料在塑膠類回收中是被歸類為「其他」,也就是7號當中的「PC」。
如果食物本身的添加物根本就有問題呢? 我們把添加食品添加物的原因歸類成6大項:
其中比較值得討論的:
亞硫酸鹽:
食入過量的亞硫酸鹽則可能會造成呼吸困難、腹瀉、嘔吐等症狀,且硫酸鹽會與人體的鈣結合,和尿液一起排放出去,容易造成骨質酥鬆。
天然的乳化劑: 卵磷質
兩樣東西融合在一起成乳狀乳狀,讓兩樣東西融合(比如油和水)在一起成乳狀的介面稱為乳化劑。卵磷脂是構成細胞生命的必要物質,最早在蛋黃中被發現,一顆蛋黃中約含10%卵磷脂,它存在於每個細胞之中,主要集中在腦及神經系統及重要器官,生命自始至終都離不開它。卵磷脂。由於蛋黃卵磷脂的萃取受技術和成本的考慮,能完整取得的非常的少,所以相當的昂貴。
糖精(阿斯巴甜):
零熱量的甜味劑,50%苯丙氨酸、40%天門冬胺酸及10%甲醇所合成,只要一滴便可跟加了一大包糖一樣甜,除了成本低之外,由於他無法被小腸吸收,所以是無法產生熱量的,受許多年輕女孩歡迎。過度攝取可能會導致:暈眩、頭痛、噁心、肌肉痙攣、體重增加…作用
至於檢驗單位,這裡舉例幾個單位:
國家 | 管理單位 |
美國 | 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食品安全檢驗局 FSIS 農業部 USDA |
日本 | 農林水產省 厚生勞動省 食品安全委員會 |
台灣 | 衛服部食品藥物管理局 TFDA 農委會 |
而添加物常見的含量單位如下:
百萬分點濃度: Parts per million (ppm)
10億分點濃度: Part per billion (ppb)
兆分點濃度: Parts per trillion (ppt)
由於這種分點濃度對於平常實驗室的設備來說,根本測不到,必須要透過機器,通常是用質譜儀。
分析:
要分析這項食品是否已經遭到剛剛所說的塑化劑汙染,或是它的成份等等……
一般人使用的是看、聞,來辨別食品是否已經腐壞、不能吃了?有沒有含糖?
不過,既然我們身在科學時代哩,當然就要用科學的方法來做分析。
通常我們都使用以下方法來做分析:
1. 化學分析法 | 最常使用 |
2. 微生物分析法 | 檢驗衛生 |
3. 儀器分析法 | 光電儀器 |
化學分析法: 透過各種氧化還原、取代、層析、蒸發……方法來觀察其殘留的物質或是分解出來的物質。
化學分析法的優點是器材易於準備,通常在實驗室即可完成,缺點是無法測定過於微量的物質,或是一些特殊物質。
微生物分析法: 利用微生物對於環境、營養素的挑剔,來達成測定。
假設A微生物的生活環境必須要有x胺基酸,沒有就會死,便可以透過植入A微生物到測定物上進行培養,待數週後,如果該微生物大量繁殖,便可以合理的推測該測定物含有x胺基酸。
這種測定方法可以測出較微量的特殊物質,而且它的特異性也較高,可以彌補化學分析法的缺點。
儀器分析法:
分析儀器中,最常使用的就是質譜儀,它的基本原理就是以電子束撞擊待測物,使其離子化,然後用荷質比來歸類並測量強度,即可知道含有甚麼物質?有多少?,進而達到分析的效果
TDI和ADI:
ADI: Acceptable Daily Intake(每日容許攝取量)
甚麼是「ADI」呢? 針對「食品添加物」在一生中每人每天最高身體可承受而不會產生健康風險之劑量,也就是說,就算每天吃,身體健康也不會受到影響。
在訂定一個物質的ADI時,要透過不斷的實驗,來確定「無作用劑量(NOAEL, 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就是吃了這些劑量後,無顯著反應,然後再除一個「不確定因子(UF, Uncertainty Factors)」其範圍從10~100不等,會依照生物種類、年齡、體質…而有所不同。
公式:ADI=NOAEL/ UF
TDI: Tolerable Daily Intake(每日耐受量)
國際間針對食品或飲水中污染物質(不應該出現在食物中)所制定的人體每日標準,如果每人每天吸收到的汙染物低於TDI值,可以達到神的境界(終生不中毒),計算方法跟ADI一樣:
公式:TDI= NOAEL/ UF
ADI | TDI | |
定義 | 每日容許攝取量 | 每日耐受量 |
對象 | 食品添加物 | 污染物質 |
公式 | ADI=NOAEL/ UF | TDI= NOAEL/ UF |
照片來源:
- Bisphenol A結構式: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85%9A%E7%94%B2%E7%83%B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