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五年後的趨勢?

昨天有個朋友傳了個影片給我,內容提到說未來網路上的影片資料將會爆增之類的。

然侯現今生活改變快速,科技一日千里。然而五年後的生活、產業又會是如何呢?

以下是一些個人拙見: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所以我們要分析過去的歷史,看看當某種事物、流行到來時是否有什麼可以判斷的跡象?又或是有哪些背景會導致流行?同時看看過去的預測現在(當時的未來)的報告,他們是怎麼做的?又他們所預測的對嗎?

一、過去-十年間的變化

遠見曾經在2006預測十年後(2016)的社會、2008預測2015的產業界[1][2]。

其中預測到了2015年時,退休年齡將從65歲延後、出現養老照護商機以及退休後繼續工作等等。

但是到了現在,長期照護仍然是一大問題,除了政府法規不完善外,資金來源更是缺乏。又退休年齡是否延後至今才開始討論,而且社會上仍然沒有太大的共識,同時間的18%爭議至今未達成。

又其中提到人才流動將會更加快速,因此消彌國家疆界。但是看看現在的法規,外國人取得國籍前必須要先放棄原本國籍,這不就是一大困擾嗎?而直到前陣子才修法通過,外國人才在某些條件下可以不用放棄原本國籍就可以取得中華民國籍。甘惠忠神父也因此成為第一位受惠着。[3]但是雖然放寬法規了,其實在就業、待遇、簽證、退休等等有關於工作的部分其實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4]

人才流動有大幅改變、自由化嗎?

接著提到網購、網路廣告會更加發達。這倒是真的,看看手機APP以及各大網站的廣告就知道了。

接著文中提及機器人在工業上會有更大的應用。這是真的,現在的富士康就是引進了大量的工業機器人。而汽車工業也是。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就是在此一背景中所提出,由於機器人勢必大幅取代人力,造成大量失業是可預期的。於是有人試圖透過發放基本收入來解決此問題。

接著文中著眼在於行動通訊的部分,認為MP3、PDA、相機、手機將會結合在一起。這不就是智慧型手機嗎!但是現在最熱門的4G通訊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而不是文中的WiMAX。10年的時間讓LTE興起,而WiMAX則是退出市場。

相關的預測以及內容很多,大家可以自行研究看看。但在以上提及的這些內容之中,可以發現很多是法規方面的問題。不只國籍的部分,現在面臨資訊科技的衝擊,很多法規仍然更不上。像是近期沸沸揚揚的UBER,因為政府加高罰則而面臨停業。而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這些在國外行之有年的東西台灣到現在卻還在起步階段,這些都是因為法規過於限制所造成。[5][6]甚至是公司法,現行公司法規定需要三位董事及監察委員,還必須定期開股東會。這對於大企業來說似乎沒甚麼,但若是小公司甚至是一人企業呢?這豈不是擾民嗎?

而說到現在,其實大部分的改變皆原至於電子科技。畢竟也只有電子科技有辦法在短時間內產生這麼大的變化。那麼現在的電子科技有什麼趨勢呢?

二、現在-新的科技與事物

這幾年最夯的就是雲端了,到近期更是有大數據、物聯網以及VR等等新技術出現,如果有在追蹤國外IT界的資訊,或是看看書店資訊類的書籍,不難發現Arduino以及Raspberry Pi的資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有賴於電子晶片的平價化、效能提升,使得以前龐大、昂貴的電腦才能做到的事情現在的個人電腦也能做到。像是VR,其實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提出,但因電腦設備不成熟而直到現在才漸漸走入社會大眾。[7]

而雲端、大數據、物聯網及Arduino其實可以說是一體的。

所謂的雲端,大致上來說就是把自己電腦才能做的事情改成透過網路來製作,像是雲端硬碟、線上編輯文件都是。而大數據則是透過比對大量看似沒有關係的資料來從中找出關聯性,像是葡萄酒與降雨量的關係之類的。物聯網則是將生活周遭的物品連結上網路,例如可遠端控制的燈泡、冰箱,馬路邊的感測器等等。

47185-arduino

上圖:Arduino UNO 控制板

而Ardino、 Raspberry Pi則分別是控制板與小電腦,它的功能是方便使用者用來連接感測器,例如溫度計、超音波測距,馬達、LED等等的東西。這可以做到很大的應用,例如下圖的光立方:

cube3

這東西在國外掀起了一股創客運動,也就是自造者-透過自己寫程式、組裝來開發各類應用。

那這些東西之間的關聯呢?首先是Arduino與Raspberry Pi,因為使用者可以自己開發各種應用來「蒐集資料」。接著透過雲端,上傳至物聯網平台,當然,物聯網不一定只能靠Arduino來取得資料,但是這是一項使大眾能夠接觸、量身訂作物聯網應用的重要工具。而大數據,則是藉由物聯網的資料與雲端技術進行分析。當然,大數據的資料也不一定是由物聯網提供,也可以是從網路上的文章、企業的客戶資料、商店銷售紀錄等等提供。但是物聯網提供了大數據取得「現實生活」資料的一個途徑。

而物聯網及大數據有個很好的範例就是哥本哈根。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近年來轉型成為智慧型城市,透過各種藍牙晶片、GPS、公車系統、使用著自願提供的智慧型手機資料以及人口資料等等來控制紅綠燈。透過大數據的運算,實現自動控制的紅綠燈來改善交通。

I really iked this idea. And there's certainly no shortage of bikes driving past this sign.
I really iked this idea. And there’s certainly no shortage of bikes driving past this sign.

可加工製作這些東西難道不需要什麼設備嗎?像是切割機、電子零件等等。這些要從那裡來呢?在國外提供的答案即為「創客空間」。

現在國外因為Arduino風行的關係,使得「創客空間」大量出現。例如Noisebridge、Chaos Computer Club、TechShop等等。所謂的創客空間指的是提供一個空間,讓各位創客有個交流、開發的空間,也會在其中提供各種工具,甚至提供免費或付費的課程,包括開發範例、程式設計教學等等。

下載

上圖:Noisebridge的創客空間。

這些在國外大量出現的東西,反觀台灣,雖然也有,但都是到這一兩年才成立,規模、數量、設備根本無法比。但這也是國人需求有限才會如此造成,不然這也可以是一股商機,怎可能沒有人去發掘呢?

不僅如此,國外大量推行的程式教育,在台灣竟然到107新課綱才要納入;而國外在國小階段就已經納入課程了,台灣則是到國中才開始。連前美國總統歐巴馬都親自呼應大家要學習寫程式,可見國外對於程式教育的重視程度。而程式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將大家變成工程師,而是透過程式教育學習邏輯。生活、工作上有許多困難必須解決,寫程式也是,所以透過寫程式來培養邏輯才是學寫程式的一大目的。下面影片即為歐巴馬的演講,有中文字幕,不過是簡體字。這影片字幕這麼多但就是沒有正體中文,再次證明台灣對於程式教育的不重視。

提到了這些,主要是想表達在面臨這些資訊設備的改變,台灣的法規、教育以及社會大眾的看法卻還是如此落後,所以即使設備、技術在進步,但我們跟得上時代嗎?加上台灣中小學教育還是有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及只重視「國英數」的現象。程式教育能夠落實多少我還是抱著遲疑的態度。如果不重視這些,那麼之後最多也只是去使用別人的產品而已。沒有根本性的改變,相信台灣代工依舊發達!

三、未來

終於要講到文章標題的「五年後」了。不敢說是預測,只是一些小看法,而且也只有涵蓋資訊方面的看法。

我認為程式設計師及IT人員會是一大需求。首先,講了這麼多,其實這些都是建立在資訊科技的基礎建設上,像是光纖設備、伺服器等等。伺服器、基地台、銅纜光纜、衛星等等都是需要專業人士維護,在使用量越來越大之後維護就越顯得重要。因此相關人員一定是一大需求。

再來是程式設計師。這裡講的程式指的是軟體的部分,現今各種設備,包括穿戴式設備、智慧型手機、網頁程式、VR的應用需求將會增加,所以像是APP開發,程式設計等等會顯得重要。使用著介面將會是很重要的環節。故程式設計師將會出現大量需求。天下雜誌也提到了這個現象。[8]

至於VR,未來價格降價後確實很有可能會大量普及。而五年也是個差不多的時間。而VR的應用,像是遊戲等等又同樣是關於程式設計的部分,畢竟VR的使用著互動介面將不同以往,這是一個很大的商機以及開發要點。並且可能會擴大應用,像是有VR的線上遊戲,更加真實的體驗。

四、結論

其實文章中還有一些沒有提到部分,像是無人機的應用等等。就無人機來說,我不認為會大量普及,畢竟能不能普及要看大眾的需求,除了玩具或是空拍,其實需求也是有限。但是這個可以用來做土地測量等等,所以商業界以及政府比較有需求。

 

說了這麼多,還是想提到一點就是,雖然資訊科技在未來這五年間很可能會帶給我們的生活又一次的改變,就像是智慧型手機的發明。但是如果我們的思維不跟著進步,那麼就是只能使用別人開發的設備,除了器物上的變更將不會有更大的幫助。

 

[1]楊方儒、徐仁全(2006) 預見未來 從6大趨勢看到10年後的世界,遠見雜誌245期,摘錄至https://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2559.html

[2]彭漣漪(2008) 下一個A+〉2015熱門產業 5大趨勢 預約下個產業錢景,遠見雜誌270期,摘錄至https://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4623.html

[3]于志申(2017) 頒發身分證給甘神父之後呢? 臺灣移民政策只聞樓梯響 , 觀點傳媒,摘錄至https://eyeseenews.com/special-column/2320-頒發身分證給甘神父之後呢?-臺灣移民政策只聞樓梯響

[4]蘋果日報(2017) 人才流失 張忠謀轟政府 不要只會補貼?,蘋果日報,摘錄至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170125/37532591/

[5]郭芝蓉(2015) 第三方支付面臨4大挑戰!詹宏志:台灣將與支付創意無緣,數位時代,摘錄至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35965/BN-2015-04-14-160758-44

[6]Mitchell(2016) 別再傻傻分不清!台灣的電子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差別在哪?, INSIDE ,摘錄至https://www.inside.com.tw/2016/12/05/whats-the-difference-between-electronic-and-third-party-patments

[7](n.d.)虛擬現實,維基百科,摘錄至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9%9A%E6%8B%9F%E7%8E%B0%E5%AE%9E

[8]羅之盈 (2015) 科技之島找不到軟體工程師 , 天下雜誌583期 , 摘錄至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1525


發佈留言